新闻中心

铸魂育人丨把论文写遍祖国的每一片水域

2021-04-06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袁勇超老师团队和武汉皓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于3月中旬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湖北省农业展示中心深入虾塘种植水草,配套应用新研发的科研产品。师生们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方针,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努力探索科技成果转换途径和方式,践行实践品格,彰显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青春本色。

心系国家 立足当下

       阳春三月,落樱缤纷。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城市尽显青春的朝气与奋斗的激情。青春须早成,岂能枉少年。习近平主席号召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美好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三月的武汉已经转暖,但是池塘的水温仍然很低甚至有些刺骨,师生们8人穿着厚重的防水服和雨靴,将一株株水草栽植满10亩的池塘,埋头苦干,由于武汉早晚温差较大,中午骄阳似火,汗水沁透了学生们的衣衫,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下劳动的双手。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研究生周天元表示:“我们学校以农业为特色,紧抓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现在学校大力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加入这个队伍行列。”

        而做到真正的“走出去”,是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依托“双水双绿”研究院平台,水产学院袁勇超副教授团队从2016年至今一直在深入开展稻虾综合种养相关研究。从小龙虾的精准营养需求到精准投喂策略的研究,再到国内消费者都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双水双绿”提出的“三不一精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据了解,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中,当时在整个华中地区,还没有实验室能顺利完成小龙虾长周期的养殖实验,这样的信息让此行带头人莫爱杰博士感到很沮丧。然而,执拗于他的“虾目标”和对困难的迎面而上,花了半年时间,在其导师袁勇超副教授的带领下,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通过改进从起捕到运输再到实验室管理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环节,在实验室成功长周期的养殖小龙虾,甚至在实验室较好的繁殖了下一代。他说他已经不记得这半年时间内往返监利基地和学校实验室累积几十次了,也不记得实验重复了几十次,只记得在起捕、运输、实验室养殖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实验环节的控制参数参数,不断的重复、调整、重复、调整和再优化,最终达到所期望希望的效果为止。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科研精神和意志,才博士一年级的他已经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Aquacul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相关科研论文。

开拓创新 勇往直前

​       进入“十四五”,特别提出要强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缺乏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的桥梁,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机构希望科技成果早日转化,企业依托科技进步促进发展,实现在国家各个生产环节的应用。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实现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是急需大量科技技术的投入。华中农业大学袁勇超副教授提到:“做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首先科研工作者自身要多加调研,了解养殖户和市场实际需求和生产瓶颈问题;其次是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最后是关于人才的培养和输出,现在国家在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实战经验,高校的引导和成熟企业共同孵育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养殖户缺乏科学的水质调控、水草养护和青苔防治等技术指导和精准饲料与投喂,药物滥用,种养接茬和稻田养护不合理,导致养殖环境逐年恶化的问题,袁勇超副教授与武汉皓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长期合作,研发了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经济实惠、安全无害的相关商业产品,最终实现了便农、利农的初衷。农业发展中心相关水产养殖负责人柯厂长表示:“前几年养殖小龙虾一直处于亏本状态,碰巧有机会参加袁勇超老师之前的扶贫科技服务讲座,领悟到自己很多养殖环节没有做到位。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业领域名列前茅的科研机构,基于长期调研和实践,相关老师做到以我们养殖户实际问题和需求为科研重心,我们迫切希望得到小龙虾养殖的技术支撑和产品支持。”